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高职科研如何夯实“信度”和“效度”

    发布日期:2024-01-16 10:05:15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发布时间:2024-01-16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01月16日第6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将高职科研的重要性提高到与高职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高职科研作为体现一种“类型”的科研,这份问卷如何作答?基于高职科研滞后的现实性,高职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立足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如何凸显科研的“信度”、立足有效推进高职科研“高质量”发展——如何凸显科研的“效度”,推动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融,形成中国式现代高职教育科研新范式。

    造境

    立足产业需求,营造高职特色科教融汇新态势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属性要求高职科研立足应用技术研究。高职科研由科技研究(如参与项目研发、专利转让,将应用技术研究用之于生产实践,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和技术服务(技术支持、咨询、培训、推广以及标准研订等)两部分组成,担当着由科学研究到产业应用的中间桥梁作用。高职科研的“适性”定位,决定了它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据产业发展需求提供科研服务。建立区域性和行业性“产教研”联合体、各级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目的都在于融汇政校行企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资源,为高职科研提供实践平台、研发基地、项目来源,营造高职应用性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实践情境以及高职高质量科研的新态势。

    科教融汇,为高职科研的这种新态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也为高职高质量发展科研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促进新态势的形成,需要解决如下核心关键问题。第一,学校要拿得出。专业设置要紧密对接本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扩大学校自身专业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双能型”高素质人才。第二,企业要信得过。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与教师建立科研合作信任关系,让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乃至政府部门能够“看得见、得到了”与高职院校科研创新合作的实惠、便利,用合作的可靠成果和为企业、政府部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熔铸合作的稳固链条。第三,教师要愿意干。高职院校建立简便合理的激励机制,企业探索建立科研服务利益分享机制,形成校企全流程研发服务共同体,吸引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发现市场需要,协同解决生产性难题。第四,政府要有定力。在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应高职属性的科研分配机制,不仅要“破五唯”,更要“立新规”,研订明显区分于普通本科科研评估体系、体现高职“类型”特征的高职科研管理制度,让参与者在科研创新服务中有奔头、愿投入,形成高职特色的科研氛围。

    谋用

    构建科研转化平台,激发高职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新活力

    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要求它担当好研究型大学(高级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用技术(产品开发)之间的“中间体”角色,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高职院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联合政府部门、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成立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研究(服务)机构,扎根企业和市场,以需定研,以产定教,产研教融合,推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工艺化、产品化。鼓励创新创意成果市场化自由转让,营造一种宽松的、自由创新和转化的科创氛围与活力。

    高职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转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供需一体,产研融合。科研成果的转化,源于产业市场的需求。深入产业一线,广泛建立企业实践流动站,扩展教师对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实践感受,建立专业优势、前沿技术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契合点,在产研融合的过程中广泛了解企业的核心共性需求和新技术转化的难点,汇集本行业优势资源,发现项目,寻找课题,共同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实现就地转化。其二,共享平台,自由转让。建构区域性适应高职研发特征的知识产权转化平台和运营体系,高职院校成立促进成果转化的服务机构,地方支柱产业或产业集群与高职院校共建应用性科研成果孵化与转移平台,拓展科技资源整合途径,打通“产教研”主体分立、利益分割、通道单一的传统局面,由政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企业购买应用的单向度技术孵化与转移通道,变为一体化、复合型、多主体共建共享平台,形成企业、学校、政府多主体利益协同的“产教研”命运共同体。利用产业学院、技术创新协同中心等校企协同平台,发布企业科研需求信息,组织高职院校科研人员、专业骨干协助企业对共享或引进项目进行技术转化。其三,互利共赢,产权护航。应用性技术产品完成技术转化后,进入市场,为投资主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市场仿冒、知识产权侵占等也可能随之出现。提供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流通指导、支持,引导高职院校参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活动,推动知识产权中介、交易、维权和培训服务,为高职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提供权益保障。

    融汇

    “产教学研”相长,探究高职科研与教学共融育人新模式

    科研与教学互促共融是高职科研的重要特征;在创新中生产,在生产中创新与改进,是当今时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向。因此,不能等教师学会了再去教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在生产、科研的实践中一同学习、共同提高,有效推进高职科研反哺教学。汇集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机构资源,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能,培养面向产业一线的“研究性”能力,包括研发、设计、技术改进、产品改良,乃至方案创新、营销创新等全产业链的创新创意能力,以及钻研精神。

    其一,激活“科研向教学转化”的研究,营建“活性”课程。丰富的应用性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成高职课堂教学资源,是“科教融汇”的重点任务之一。高职院校应将“科研向教学转化”列入教改常规项目,及时将校企双方资源和项目研发成果开发成新课程,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的产业标准转化成教学内容,将研发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及时更新教材。鼓励教师在生产性实践教学中,将技术改造与教学合一,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建立教师科研团队公共讲座制度,将科研创新讲座作为学生必修内容,纳入通识课程学分之中。

    其二,推进“科教融汇”,探索“科教”育人模式。将企业研发项目引入课程、切入课堂,探索建立专业学习与项目研发相结合的教学新范式。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参与学校相关研究机构以及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研究室、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研究体验,学习研究方法;鼓励科研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激发科创热情;实施导师制,培养学生研发实践能力。在产教融合中鼓励学生学会市场调研,找准产业发展需求;在校企合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产教学研”相长,形成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应用融于一体的“生产—研发—教学”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就业后直接参与企业研发、技术革新实现无缝对接。

    定标

    调整科研评价标准,培育高职科研“适性与高质”新生态

    要保障高职科研适应职业性属性的“信度”和高质量发展的“效度”,就必须改变模仿普通本科科研考核评价模式,探索高职显性科研成果与隐性科研成果评价技术,建立适应高职“类型”教育的科研评价体系,以确保高职科研服务产业一线,担当起应用技术向产品和服务转化的“中间站”功能职责。

    这项变革,首先要做的是高职院校应用性研究不再将论文作为项目结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科技项目立项应向解决企业实际需要倾斜;重点要做通科研的后半篇文章,以制度性规则改变项目结题即结束的研究习惯,做强、做实项目的产业应用和教学利用,关注项目落地转化及项目成长与成效。调整考核指标结构,以企业应用(转让)、政府职能部门采纳、社会服务、科研成果教学利用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估应用性科研的产出与贡献,并将其与专业建设、教学能力转化相结合。同时,应用技术科研项目考核根据研究对象类型的不同,设立转化目标,如教学案例,教材或教学内容的修订;教研类则应有明确的实践应用或教学实验,结题评审应包含教学实践应用环节的检查。通过科研评价标准的制度化改革,形成高职科研新的生态环境。

    (作者:邱旭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