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无为剔墨纱灯”照亮芜湖电缆工业学校育人新路 德育“动”起来 非遗“活”过来

    发布日期:2024-04-11 11:31:24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作者:黄小三 洪义忠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时间:2024年4月10日

       “纱灯笼皓魂,宣纸载烟云。徽墨文房宝,潜簟凝寒冰。”这是广为流传的《安徽八宝歌》中的一段歌词,其中第一句说的就是“剔墨纱灯”。


       剔墨纱灯又名“宫灯”,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技艺在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临失传。


       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电缆工业学校主动承担起“纱灯传承,灯火延续”的责任,建立了“无为剔墨纱灯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组建了文化传承社团,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非遗传承人才。


       进入新时代,学校继续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实践“行动性德育”,挖掘非遗的育人价值,取得了积极成果。


       探索传承新路径,让非遗“活”过来


       剔墨纱灯工艺成熟于清嘉庆年间。纱灯以硬木为框架,灯壁四周镶罩纱绢。纱绢上彩绘着人物花鸟、青山绿水、神话传奇等各种精美的图案。1894年,光绪帝为慈禧太后操办60寿辰,在宫中高悬无为剔墨纱灯,灯影旖旎,美轮美奂,观赏者无不称奇。


       “剔墨纱灯最大的特色就是独创的剔墨技法。”剔墨纱灯制作技艺传承教师张文泉介绍,剔墨纱灯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先用勾线笔蘸墨在绢纱框上勾出画图轮廓,再把轮廓以外空出的部分用淡墨涂抹,而后剔除焦墨,并在绢纱上均匀涂上胶,等胶干后,在胶面上进行勾线、着色与晕染等操作。


       “剔墨是为了让画面更为立体,有凌空之感。”夜间点上灯火,灯体透亮,鲜艳夺目,所绘景物层次分明,形神兼备,尤其是经过剔墨工艺描绘的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脉脉传情、栩栩如生,仿佛悬浮于纱面,与当下最先进的3D立体全息投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也正是因为剔墨纱灯的“精美绝伦”,导致它制作周期长、成本极高,加之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剔墨纱灯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成为被“束之高阁”的艺术品,濒临失传。


       为了拯救这项非遗技艺,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发挥职业院校的独特作用,将地方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让这些老手艺在校园“活”起来。


       2014年,学校成立了“无为剔墨纱灯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其后,又斥资160万元建设了非遗展厅、剔墨纱灯大师工作室、学生制作功能室和剔墨纱灯木工、雕工、漆工实训室等。2021年,学校新成立了专门针对剔墨纱灯学习的工艺美术班。


       学校聘请非遗技艺传承人来校任教。张文泉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创编出一套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学校在纱灯灯骨的材质、外观造型、图案题材等方面创新,如结合3D打印技术改良支架材质,解决传统木质纱灯容易腐烂的问题;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设计新颖的纱灯造型;开发剔墨纱灯主题文创产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人群的需求。


       学校始终坚持“活态传承”的理念,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从培养本地急需人才和特殊技艺传承人才入手,采用“中国特色学徒制”,打破传统一对一的师带徒形式,突破了技艺人才培养的瓶颈。


       同时,为了让这门手艺“活下来”,学校秉持“传承活态非遗,融入民众生活”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让非遗文化走出校园,进入社区,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民众真实感受非遗魅力,了解非遗价值,激发非遗兴趣,热爱非遗文化。


       在学校不懈努力下,剔墨纱灯技艺不但“活”了,还被发扬光大,成为安徽省的文化名片之一。


       实践育人新路径,用非遗打磨“学生心性”


       传统工艺要求制作者必须有耐心和恒心,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这些品质。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党总支书记陈斌的带领下,积极探索“行动性德育”育人模式,开设品类丰富的社团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在“行动”中得到成长。“剔墨纱灯非遗传承社团”便是其中的代表。


       张定有原本是一个令老师、家长都头疼不已的学生。他脾气暴躁、行为习惯差,经常违反校规校纪,连家长都对他丧失了信心。进入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后,他接触到剔墨纱灯课程,产生了兴趣。起初,他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报名参加了剔墨纱灯社团。在张文泉的指导下,他的天赋逐渐显现。但由于他行为习惯差,“静不下来,坐不住”,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效果并不好。他也曾几度想退出社团,但张文泉没有放弃他,而是在传授纱灯技法的过程中着重进行德育渗透,有意识地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纱灯的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制作过程非常长,需要制作者有持之以恒的定力。张文泉为张定有设立目标,帮他“打磨心性”,让他慢慢学会静下心来专注做一件事。渐渐地,张定有坐了下来,心也沉静了下来,整个人脱胎换骨。经过两年的学习,张定有不但荣获了非遗技艺大赛全国一等奖,还获得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毕业后,张定有选择继续深造。在大学期间,他表现优异,屡获好评,被邀请留校任教。最近,在陈斌和张文泉的邀请下,张定有作为剔墨纱灯传承学生团长回到母校做讲座,他说:“学习剔墨纱灯制作打磨了我的心性,让我变得平和、专注,成为了一个能立恒心、有恒志的人,也让我在‘行动’中培养了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


       行动性德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有良好品行、有一技之长、有一项特长。这是陈斌的教育初心,也是一粒种子,张定有就是这颗种子结出的硕果之一。“行动性德育能较好地解决制约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深入开展的瓶颈问题,行之有效且易于操作和迁移,让德育价值在‘行动’中逐步显现,以‘行动’促‘心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陈斌这样总结。


       开拓发展新路径,使非遗技艺飞向远方


       小小的纱灯承载着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师生的“大梦想”,从校园启航,飞向远方。


       2019年9月,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小营员来到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剔墨纱灯文化传承基地参观。整个活动历时3个多小时,张文泉全面深入讲解剔墨纱灯的历史传承、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并指导小营员体验剔墨纱灯制作的全过程,让这些海外华侨子女了解剔墨纱灯的历史传承,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来自美国的夏令营领队对精美的剔墨纱灯赞不绝口,还想把这门课程搬到大洋彼岸。


       2020年,“无为剔墨纱灯”项目从全国近200所职业学校的41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的最高奖项。


       2023年6月,剔墨纱灯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年11月,剔墨纱灯又登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亮相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潘鲁生曾给出这样的评价:“芜湖电缆工业学校很好地把握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剔墨纱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方面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作者单位系芜湖电缆工业学校)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